彈性心態
點閱:1譯自:The end of trauma:how the new science of resilience is changing how we think about PTSD
其他題名:終結創傷, 打破心理韌性悖論的全新復原力科學 終結創傷打破心理韌性悖論的全新復原力科學
作者:喬治.波南諾著;邱思華譯
出版年:2023
出版社:今周刊
出版地:臺北市
集叢名:社會心理:36
格式:EPUB 流式,PDF,JPG
ISBN:9786267014943
EISBN:9786267266113 PDF
分類:心理學  
試用到期日 2024-12-31
可借 96 冊
★美國心理學會協會最高榮譽卡特爾獎得主、國際正向心理學協會傑出學者最新力作★
濃縮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40年研究精華
顛覆你我對創傷的認知,打造全新的應對系統
治療創傷的這條路中,多虧這本作品的重大修正,
你我才能往更好的方向繼續邁進。──《華爾街日報》
傑德出了車禍,左腿完全被輾碎,只好全腿截肢。
瑪倫從馬背上跌落,胸椎多處損傷,在床上躺了九周。
保羅半夜遭人從背後襲擊,傷勢並不嚴重,卻從此不敢出門。
所有人都預期創傷大舉入侵,成為擊倒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奇怪的是,這人人聞之色變的敵軍卻從未出現。
經歷過那麼恐怖的意外,他們怎麼還能好好的?
發生了那麼可怕的事情,他們如何擺脫一切繼續生活?
是什麼造就了他們的心理韌性?
原來,關於「創傷」這件事,我們一直都錯了!
喬治‧波南諾既是復原力研究領域的先驅學者,也是哥倫比亞大學「失落、創傷和情感實驗室」負責人。他認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並不如一般以為的常見,充滿創傷的經驗並不一定會造成永久性的損傷。這錯誤的認知與觀念,導致我們從未好好認識自己真正的適應能力。
在本書中,波南諾將結合精彩的真實故事、科學實證的研究結果,公開他40年來針對創傷的研究,為你我解惑:
● 是什麼讓人們擁有復原力?
●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缺乏復原力?
● 我們該如何好好處理創傷性壓力?
● 我們該如何積極應對壓力源?
● 遇上艱困情境,該如何善加運用自身的資源、特質、優勢?
為何生活拋來最難的挑戰時,我們都能吸收、適應並做出對策?都能化阻礙為邁向成長的階梯?難道只要擁有心理韌性,就能無往不利嗎?
不,你需要先有彈性心態,更能面對壓力,才能打造通往心理韌性的大道。許多臨床研究已證實,人類具有高度心理韌性,卻仍有極大的未解謎團。與其強調如何復原,我們更應該學習發揮與生俱來的本能,彈性變通。
這本充滿希望和人性故事的作品,將顛覆應對困難的一般認知。其實你我,都有能力終結創傷。
「人類始終都有足夠的心理韌性去應付任何想像得到的困境。
但世界上沒有所謂的『萬靈丹』,也沒有哪套方法能適用於所有人。我們得瞭解發生的事、調整自身行為、隨時確認效果並轉換策略。
生活不會一成不變,隨機應變才是因應之道。」──喬治‧波南諾
各界推薦
● 國內好評(依首字筆畫排列)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作家)
海苔熊(Podcaster)
賴思妤(八仙塵爆生命鬥士)
——專文推薦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陳美麗(中華民國聖力樂活關懷照顧協會理事長)
曹中瑋(諮商心理師)
——好評激賞
● 國際讚譽:
丹尼爾‧吉伯特(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亞當.格蘭特(《逆思維》作者)
索妮亞‧柳波莫斯基 (坦伯頓正向心理學獎得主)
麗莎.費德曼.巴瑞特(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先鋒獎得主)
派翠西亞‧華生(美國國家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中心)
喬瑟夫‧雷杜克斯(紐約大學神經科學家)
羅伯特‧萊希(紐約美國認知療法協會會長)
理查・邁耐利(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達契爾.克特納(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學教授)
大衛‧德斯諾(東北大學心理學教授)
我認為每個人的心態是有彈性的,如果心態積極就能造就成功人生,反之消極的心態可能會毀滅一個人的一生。只有良好的心態可以戰勝任何艱難、挫折和壓力。期待大家都能認識並把握自己的心態,用「彈性心態」來創造自己成功的人生。──陳美麗,中華民國聖力樂活關懷照顧協會理事長 治療創傷的這條路上,多虧這本作品的重大修正,你我才能往更好的方向繼續邁進。──《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你所知道關於創傷的一切可能是錯的。幸好有本書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就是這一本強大、重要且引人入勝的書。世界知名的心理韌性專家,解釋了一般人可以如何對抗永無止盡的困難,終結創傷。──丹尼爾‧吉伯特(Daniel Gilbert),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波南諾是研究心理韌性的先鋒。在這本書中,他揭示人們如何走過創傷事件所帶來的衝擊,這是我見過最好的見解。──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逆思維》(Think Again)作者
波南諾成功了!本書結合讀到停不下來的故事、富有啟發性的例子和堅不可摧的科學證據,保證會改變你對創傷來源的看法,還有大家都有創傷的認知。閱讀這本書,將讓你學會欣賞自己心靈的彈性,以及如何利用它來成為一個具有心理韌性的人。 ──索妮亞‧柳波莫斯基 (Sonja Lyubomirsky),坦伯頓正向心理學獎得主、《這一生的幸福計劃》(The How of Happiness)作者。
波南諾是講故事的大師。本書以無可挑剔的科學實證,搭配懸疑小說般的敘事方式,顛覆了你我的常識。如果您或所愛之人曾遭逢巨變,千萬不要錯過本書。──麗莎.費德曼.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先鋒獎得主、《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How Emotions Are Made)作者
波南諾是位罕見的科學家兼研究員,他知道如何系統性且深入地探索他試圖理解的任何事物,同時還能夠將其轉化為清晰且能跟著練習的指引。這本書足足醞釀了四十年,等待是值得的。──派翠西亞‧華生(Patricia Nelson),美國國家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中心
波南諾對創傷和心理韌性有著其他人所沒有的創見。他在這本新書中所談及的創傷經驗,其實與你所以為的大不相同。書中以動人的方式述說患者的故事,輔以他淵博的學識,為創傷、治療和心理韌性提供了引人深思的全新視角。──喬瑟夫‧雷杜克斯(Joseph LeDoux),紐約大學神經科學家
這本書是我近年來讀過最有趣、寫得最好且與臨床相關的書籍之一。事實證明,人類在應對創傷事件,比我們想像得還要厲害!書裡那些經歷可怕事件卻能超越創傷的真實故事令人動容。這是一本真正適合所有人的好書。──羅伯特‧萊希(Robert Leahy),紐約美國認知療法協會會長、《為什麼他總是過得比我好?》(The Jealousy Cure)作者
一本了不起的書。波南諾是個才華橫溢的小說家,巧妙地敘述意外事故、戰爭和恐怖攻擊的倖存者如何跨越創傷,一篇篇戲劇化又鼓舞人心的故事,娓娓道出人們如何走過災難困境卻無損心理健康,並透過務實地、彈性地應用各種情緒調節技巧,培育出心理韌性。──理查・邁耐利(Richard McNally),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在這本書中,波南諾帶領我們深入探索創傷,以及如何從心理韌性中找到復原的智慧,改變我們對人生困頓之時的理解與想法。──達契爾.克特納(Dacher Keltner),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學教授
從科學來看創傷後壓力症的經典之作。憑藉敏銳的洞察力、豐富的敏感性和深具說服力的口吻,幫助我們理解:與其說「彈性」是種特質,不如說它是個過程。而在這過程當中,需要彈性和智慧。這本書將幫助每個面臨逆境和創傷的人打開通往心理韌性的大門。──大衛‧德斯諾(David DeSteno),東北大學心理學教授、《情緒致勝》(Emotional Success)作者
一個全新的視角……波南諾巧妙捕捉到深刻的創傷生活經歷,並在這些描述與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前沿發現間取得了平衡。──《科學》(Science)
波南諾在這個充滿希望的檢查中提出了一種看待創傷的新方法……他巧妙地描述出研究九一一倖存者、遭受嚴重脊髓損傷但沒有經歷長期創傷影響者的成果……論點大膽,文字卻容易閱讀,提供很多你我需要考慮的問題。──《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必要且重要的作品……波南諾的研究透過採訪對象的個人故事精彩呈現,並藉由個人經歷的鏡頭變得生動,因為他們都用自己的話解釋遭遇的壓力和擔憂、希望和樂觀。──《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濃縮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40年研究精華
顛覆你我對創傷的認知,打造全新的應對系統
治療創傷的這條路中,多虧這本作品的重大修正,
你我才能往更好的方向繼續邁進。──《華爾街日報》
傑德出了車禍,左腿完全被輾碎,只好全腿截肢。
瑪倫從馬背上跌落,胸椎多處損傷,在床上躺了九周。
保羅半夜遭人從背後襲擊,傷勢並不嚴重,卻從此不敢出門。
所有人都預期創傷大舉入侵,成為擊倒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奇怪的是,這人人聞之色變的敵軍卻從未出現。
經歷過那麼恐怖的意外,他們怎麼還能好好的?
發生了那麼可怕的事情,他們如何擺脫一切繼續生活?
是什麼造就了他們的心理韌性?
原來,關於「創傷」這件事,我們一直都錯了!
喬治‧波南諾既是復原力研究領域的先驅學者,也是哥倫比亞大學「失落、創傷和情感實驗室」負責人。他認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並不如一般以為的常見,充滿創傷的經驗並不一定會造成永久性的損傷。這錯誤的認知與觀念,導致我們從未好好認識自己真正的適應能力。
在本書中,波南諾將結合精彩的真實故事、科學實證的研究結果,公開他40年來針對創傷的研究,為你我解惑:
● 是什麼讓人們擁有復原力?
●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缺乏復原力?
● 我們該如何好好處理創傷性壓力?
● 我們該如何積極應對壓力源?
● 遇上艱困情境,該如何善加運用自身的資源、特質、優勢?
為何生活拋來最難的挑戰時,我們都能吸收、適應並做出對策?都能化阻礙為邁向成長的階梯?難道只要擁有心理韌性,就能無往不利嗎?
不,你需要先有彈性心態,更能面對壓力,才能打造通往心理韌性的大道。許多臨床研究已證實,人類具有高度心理韌性,卻仍有極大的未解謎團。與其強調如何復原,我們更應該學習發揮與生俱來的本能,彈性變通。
這本充滿希望和人性故事的作品,將顛覆應對困難的一般認知。其實你我,都有能力終結創傷。
「人類始終都有足夠的心理韌性去應付任何想像得到的困境。
但世界上沒有所謂的『萬靈丹』,也沒有哪套方法能適用於所有人。我們得瞭解發生的事、調整自身行為、隨時確認效果並轉換策略。
生活不會一成不變,隨機應變才是因應之道。」──喬治‧波南諾
各界推薦
● 國內好評(依首字筆畫排列)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作家)
海苔熊(Podcaster)
賴思妤(八仙塵爆生命鬥士)
——專文推薦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陳美麗(中華民國聖力樂活關懷照顧協會理事長)
曹中瑋(諮商心理師)
——好評激賞
● 國際讚譽:
丹尼爾‧吉伯特(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亞當.格蘭特(《逆思維》作者)
索妮亞‧柳波莫斯基 (坦伯頓正向心理學獎得主)
麗莎.費德曼.巴瑞特(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先鋒獎得主)
派翠西亞‧華生(美國國家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中心)
喬瑟夫‧雷杜克斯(紐約大學神經科學家)
羅伯特‧萊希(紐約美國認知療法協會會長)
理查・邁耐利(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達契爾.克特納(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學教授)
大衛‧德斯諾(東北大學心理學教授)
我認為每個人的心態是有彈性的,如果心態積極就能造就成功人生,反之消極的心態可能會毀滅一個人的一生。只有良好的心態可以戰勝任何艱難、挫折和壓力。期待大家都能認識並把握自己的心態,用「彈性心態」來創造自己成功的人生。──陳美麗,中華民國聖力樂活關懷照顧協會理事長 治療創傷的這條路上,多虧這本作品的重大修正,你我才能往更好的方向繼續邁進。──《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你所知道關於創傷的一切可能是錯的。幸好有本書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就是這一本強大、重要且引人入勝的書。世界知名的心理韌性專家,解釋了一般人可以如何對抗永無止盡的困難,終結創傷。──丹尼爾‧吉伯特(Daniel Gilbert),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波南諾是研究心理韌性的先鋒。在這本書中,他揭示人們如何走過創傷事件所帶來的衝擊,這是我見過最好的見解。──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逆思維》(Think Again)作者
波南諾成功了!本書結合讀到停不下來的故事、富有啟發性的例子和堅不可摧的科學證據,保證會改變你對創傷來源的看法,還有大家都有創傷的認知。閱讀這本書,將讓你學會欣賞自己心靈的彈性,以及如何利用它來成為一個具有心理韌性的人。 ──索妮亞‧柳波莫斯基 (Sonja Lyubomirsky),坦伯頓正向心理學獎得主、《這一生的幸福計劃》(The How of Happiness)作者。
波南諾是講故事的大師。本書以無可挑剔的科學實證,搭配懸疑小說般的敘事方式,顛覆了你我的常識。如果您或所愛之人曾遭逢巨變,千萬不要錯過本書。──麗莎.費德曼.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先鋒獎得主、《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How Emotions Are Made)作者
波南諾是位罕見的科學家兼研究員,他知道如何系統性且深入地探索他試圖理解的任何事物,同時還能夠將其轉化為清晰且能跟著練習的指引。這本書足足醞釀了四十年,等待是值得的。──派翠西亞‧華生(Patricia Nelson),美國國家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中心
波南諾對創傷和心理韌性有著其他人所沒有的創見。他在這本新書中所談及的創傷經驗,其實與你所以為的大不相同。書中以動人的方式述說患者的故事,輔以他淵博的學識,為創傷、治療和心理韌性提供了引人深思的全新視角。──喬瑟夫‧雷杜克斯(Joseph LeDoux),紐約大學神經科學家
這本書是我近年來讀過最有趣、寫得最好且與臨床相關的書籍之一。事實證明,人類在應對創傷事件,比我們想像得還要厲害!書裡那些經歷可怕事件卻能超越創傷的真實故事令人動容。這是一本真正適合所有人的好書。──羅伯特‧萊希(Robert Leahy),紐約美國認知療法協會會長、《為什麼他總是過得比我好?》(The Jealousy Cure)作者
一本了不起的書。波南諾是個才華橫溢的小說家,巧妙地敘述意外事故、戰爭和恐怖攻擊的倖存者如何跨越創傷,一篇篇戲劇化又鼓舞人心的故事,娓娓道出人們如何走過災難困境卻無損心理健康,並透過務實地、彈性地應用各種情緒調節技巧,培育出心理韌性。──理查・邁耐利(Richard McNally),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在這本書中,波南諾帶領我們深入探索創傷,以及如何從心理韌性中找到復原的智慧,改變我們對人生困頓之時的理解與想法。──達契爾.克特納(Dacher Keltner),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學教授
從科學來看創傷後壓力症的經典之作。憑藉敏銳的洞察力、豐富的敏感性和深具說服力的口吻,幫助我們理解:與其說「彈性」是種特質,不如說它是個過程。而在這過程當中,需要彈性和智慧。這本書將幫助每個面臨逆境和創傷的人打開通往心理韌性的大門。──大衛‧德斯諾(David DeSteno),東北大學心理學教授、《情緒致勝》(Emotional Success)作者
一個全新的視角……波南諾巧妙捕捉到深刻的創傷生活經歷,並在這些描述與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前沿發現間取得了平衡。──《科學》(Science)
波南諾在這個充滿希望的檢查中提出了一種看待創傷的新方法……他巧妙地描述出研究九一一倖存者、遭受嚴重脊髓損傷但沒有經歷長期創傷影響者的成果……論點大膽,文字卻容易閱讀,提供很多你我需要考慮的問題。──《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必要且重要的作品……波南諾的研究透過採訪對象的個人故事精彩呈現,並藉由個人經歷的鏡頭變得生動,因為他們都用自己的話解釋遭遇的壓力和擔憂、希望和樂觀。──《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喬治‧波南諾(George A. Bonanno)
耶魯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臨床心理學教授。在失落與創傷研究中,發展出和「悲傷五階段」全然不同的理論,率先提出復原力的概念,現已成為臨床心理學家的標準範式。
曾跟隨創傷研究領域的世界級頂尖專家馬蒂・霍洛維茨(Mardi Horowitz)擔任3年的博士後研究員,指導關於喪親之痛的大規模縱向研究。正是這項研究首次揭示人類在面臨嚴峻逆境時的韌性,激勵他進一步記錄和理解人類的韌性。
他在哥倫比亞大學開設「失落、創傷和情感實驗室」,研究極端逆境和復原力。多年來記錄並探索了恐怖攻擊、軍事作戰、外傷、危及生命的醫療事件、自然災害、疾病、離婚和失業等事件後人類的復原力。該實驗室還展開新研究,將彈性心態視為人類復原力的關鍵。
因許多開創性研究而享譽國際。2019 年榮獲美國心理學會卡特爾獎,表彰他一生在應用心理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知識成就並影響整個社會。同年還榮獲國際正向心理學協會頒發傑出學者獎,表彰他透過研究或實踐,對特定領域的知識進步有了最重大的貢獻。近年更獲得全球引文資料庫Web of Science評為「世界上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前1%科學家」之一。
發表過數百篇經同儕審查的科學文章,其中許多文章發表在《自然》(Nature)、《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等頂尖期刊。也可以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平台看到他的研究。
他與實驗室成員們持續追求關於創傷、逆境和人類復原力的新想法。有空的時候,他還是位狂熱的畫家。另著有《悲傷的另一面》(The Other Side of Sadness)。現與家人住在紐約。
譯者簡介
邱思華
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持有國家高考臨床心理師證照,專長為沙遊治療、表達性藝術治療。目前從事心理師、譯者與插畫工作。不擅長說話,最喜歡跟貓一起窩在家裡寫寫畫畫,偶而旅行聽聽大自然的聲音。
garagarabi@gmail.com
喬治‧波南諾(George A. Bonanno)
耶魯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臨床心理學教授。在失落與創傷研究中,發展出和「悲傷五階段」全然不同的理論,率先提出復原力的概念,現已成為臨床心理學家的標準範式。
曾跟隨創傷研究領域的世界級頂尖專家馬蒂・霍洛維茨(Mardi Horowitz)擔任3年的博士後研究員,指導關於喪親之痛的大規模縱向研究。正是這項研究首次揭示人類在面臨嚴峻逆境時的韌性,激勵他進一步記錄和理解人類的韌性。
他在哥倫比亞大學開設「失落、創傷和情感實驗室」,研究極端逆境和復原力。多年來記錄並探索了恐怖攻擊、軍事作戰、外傷、危及生命的醫療事件、自然災害、疾病、離婚和失業等事件後人類的復原力。該實驗室還展開新研究,將彈性心態視為人類復原力的關鍵。
因許多開創性研究而享譽國際。2019 年榮獲美國心理學會卡特爾獎,表彰他一生在應用心理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知識成就並影響整個社會。同年還榮獲國際正向心理學協會頒發傑出學者獎,表彰他透過研究或實踐,對特定領域的知識進步有了最重大的貢獻。近年更獲得全球引文資料庫Web of Science評為「世界上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前1%科學家」之一。
發表過數百篇經同儕審查的科學文章,其中許多文章發表在《自然》(Nature)、《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等頂尖期刊。也可以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平台看到他的研究。
他與實驗室成員們持續追求關於創傷、逆境和人類復原力的新想法。有空的時候,他還是位狂熱的畫家。另著有《悲傷的另一面》(The Other Side of Sadness)。現與家人住在紐約。
譯者簡介
邱思華
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持有國家高考臨床心理師證照,專長為沙遊治療、表達性藝術治療。目前從事心理師、譯者與插畫工作。不擅長說話,最喜歡跟貓一起窩在家裡寫寫畫畫,偶而旅行聽聽大自然的聲音。
garagarabi@gmail.com